“洗手洗心,焕然一新。”
慈济新加坡静思茶道老师用勺子慢慢淋湿小朋友的手,让小朋友洗手后,另一位老师则用擦手布轻轻地把孩子的手擦干。小朋友还没进入慈济基金会(新加坡)大爱幼教中心(简称“幼教中心”)的玄关,就能感受到这堂课的用心。
2016年4月起,幼教中心邀请慈济新加坡社会教育推广中心(简称“社教中心”)的师资,首次为五岁和六岁班的学生,安排了每月两次,每次一小时的人文课,让孩子从小藉由花道和茶道的学习,懂得待人接物和进退礼仪。
人生第一杯茶
课堂里的每一个用具,都用经过细心地布置。在茶道课,除了展示各类茶叶,师资也邀请小朋友趋前,用鼻子闻闻茶叶的味道,或用手触摸茶叶的形状。
“很香诶!”许多第一次接触茶叶的小朋友不约而同地说。
不仅如此,老师还利用教学道具,讲述茶叶的故事,小朋友全神贯注,目不转睛。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,老师也特别选用透明的茶具,好让孩子可以仔细观察茶叶用热水冲泡后,慢慢伸展的过程。
等待已久的时刻到来,眼见各个小朋友右手拿着茶杯,左手托着磁盘,仔细聆听着……
“第一件事把杯子拿起来,要闻一闻它的香气,然后呢,我们要喝‘三好茶’。”静思茶道老师杨淑元说道。
“一个杯我们要喝三口哦。来,一起讲!”
“口说好话!”只见坐着的小朋友异口同声地回答。
“第二口呢?”“心想好意!”“第三口呢?”“身行好事!”听见孩子热烈地回应,在旁的其他老师们忍不住点头微笑,赞叹孩子们的懂事有礼。
在这之前,大部分孩子对于“茶”的认知,只局限于“菊花茶”。当他们喝下人生中第一杯茶的时候,有的说:“香香的。”有的笃定地说:“不甜的味道!”
人生第一盆花
上花道课时,康乃馨、满天星、兰花、绿叶等花材把以木头颜色为主的教室装饰得赏心悦目。
“感恩天地万物,让我们有这样的一个花材来学习。”课程开始前,静思花道老师张秀琴带领小朋友培养感恩心。一份尊敬心,也可以透过叮咛小朋友,轻轻地把剪花的剪刀,放在桌上开始。
小朋友跟着老师示范, 小心地把花剪短,再插进花器里,过程中,他们学习到对植物的一份尊重。
“花要回到‘房子’里,也要有颜色的配搭。”张秀琴巧妙地把花篮比喻成花的“房子”, 把每一朵花形容成孩子的家庭成员。于是,小朋友开始想象,需要把“爸爸”、“妈妈”、“爷爷”、“奶奶”带回“房子”。
“‘爸爸’是不是长得很‘高’?”“很漂亮哦,插得很快哦!”张秀琴在旁不断鼓励,也发现部分小朋友蛮有插花的天分。“我的颜色很多,这个是我的‘爷爷’,这个是我的‘外婆’。”一位小朋友开心地说。
其中,认为“花很美”的黄羽瑄把一盆花送给了老师。她认为:“不可以(说花不美),因为说花不美,就是不爱花朵,这样花会死掉。”
契合小孩 人文不变
除了小孩,首次教导孩子花道和茶道的师资,也有新学习。虽然有多年的教学经验,但是面对教学对象的不一样,师资在课程中需考量每个小细节,避免孩子在过程中受伤。
茶道师资杨淑元举例:“选的白杯比较厚,即使碰撞也比较不会损伤……茶叶茶汤差不多摄氏四十度以下,茶汤也稀释过,孩子喝了晚上不会睡不着。”
花道师资张秀琴也说:“还好我们选了钝的剪刀, 适合小朋友使用,我们尽量就是能够保护他们,不会受伤,或则被花草刺伤。”
他们同时调整教学方法,好让孩子更容易吸收花道和茶道所传递的讯息。杨淑元细数茶道十堂课的内容:“从茶的起源,到茶食与物有定位。怎么拿茶杯和磁盘,这些细节就是慈济人文的一种呈现。”
“最重要就是他们学到敬天爱物,感恩天地,一切大自然都是美好的。”张秀琴补充道。
花和茶是一种媒介,可以传递慈济人文。小朋友得以透过这些素材,亲近大自然的真与美,更懂得珍惜和感恩身边的人事物。